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22:00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兴县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杂粮、肉牛等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精品杂粮奏响“小粮大产”最强音。农业兴,则兴县兴。作为山西省有名的杂粮之乡,兴县的杂粮种类全、品种优、品质好,特别是蔡家会镇蔡家会村的“山花烂漫”小米,更是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绿色产品认证。自2022年起,兴县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展开合作,共同建设全国杂粮生产供应、培训实训、试验示范等基地。三年来,育成谷子新品种16个,研发示范良种32类,科研成果丰硕。该村积极探索“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合作模式,与周边50多个自然村的910余户农户签订订单农业近30000亩,户均年增收约11000元。
玉露香梨成为兴华村致富“金果子”。“春天赏花看风景,秋天卖梨揽‘钱’景。”孟家坪乡兴华村凭借土层肥厚、海拔适中、光照长、温差大等自然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梨园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玉露香梨基地1500余亩。在县域扶持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统筹专项支持资金,积极实施兴华村梨汁加工和恒温保鲜项目,可年加工梨汁300余吨,助力集体收益20余万元,直接带动8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200余元。
肉牛养殖“犇”出群众增收“牛路子”。东会乡寨上村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目标,探索“党支部+养牛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将肉牛养殖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村集体承包土地种植玉米,为养牛合作社提供饲料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合作社现存栏肉牛70余头,今年可售出13头,预计收入8.5万元,流转土地预计收入18.2万元。肉牛合作社和土地流转项目带动120户脱贫户年增收6300余元,既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又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乡村发展。
菌菇产业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品牌为要。奥家湾乡刘家湾村充分运用自然优势,采用“党组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村集体牵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农户按菌棒数量自主经营,解决了90余人的就近就地就业问题,为村里的闲散、体弱人群搭建了增收平台。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村“两委”干部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2023年新建了冷库和烘干设备厂房,形成了香菇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目前,该村香菇产业示范基地总面积150余亩,260余棚,全村40余户90余人种植香菇65万棒,年产香菇68万斤左右,户均年增收13000元左右,村集体收益达15万元左右。
工艺葫芦藏着发家致富“大生意”。蔡家会镇狮子洼村以工艺葫芦示范项目为抓手,探索实施“党支部+葫芦基地+庭院经济+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出资5万余元搭建育苗大棚并购买优质良种进行育苗。以狮子洼村为中心,运用联合经营的发展模式,本着“统一苗木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原则,免费为周边30个村1100余户农户提供优质苗木13000余株,推动发展工艺葫芦庭院经济。根据葫芦品质依质论价、统一收购,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6300余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县乡村振兴。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实践不仅破解了兴县的发展困境,更创造出“组织引领、科技赋能、生态增值、数字驱动”的四维振兴模型。正如蜿蜒的蔚汾河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党建引领下的产业革命正在吕梁山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共富答卷”。(记者 张娟娟)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