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廿年·廿人丨一人一船18载,“湖上鸿雁”已走过40万里水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丁安顺 通讯员 陈齐

4月8日一大早,山东济宁微山县邮政分公司南阳支局内,王少朋低头分拣、清点着当天需要投递的报刊、信件和快递包裹。一番忙碌后,他将东西放在门口的摩托车上,又马不停蹄地驶向停靠着邮政船的码头……

从2007年开始,王少朋几乎每天都要行船于南阳湖上,负责合并后的振兴村、管闸村、渡口村、王苏白村和建闸村5个行政村的报刊、信件及快递包裹等邮件的投送。

不同于普通的陆上投递,王少朋需要频繁更换交通工具——摩托车、船、三轮车,每天往返六七十公里,一天五六个小时在湖上,守护着3000多位村民的报刊、快递……如今,他已经走过40多万公里的水上邮路。“十多年前,投递的主要是报纸和信件,如今每天投递快递百余件,这正说明咱们湖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王少朋说。

每天走四五十公里水路

微山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王少朋所在的微山县邮政分公司南阳支局,位于南阳湖中的南阳岛上。南阳群岛建有独立的南阳镇,是一个岛屿镇。这里四面环水,湖面约15万亩,进出都靠船只,下辖的25个行政村分散在湖中的自然岛屿上。

南阳支局现有2名邮递员,王少朋负责岛外的这条水上邮路。虽然只负责5个行政村,但他每日要走四五十公里的水路,陆路二三十公里,整个投递过程要六七个小时。

每天早上大约9点,王少朋就能到达码头,把摩托车放在湖边后,再将邮件和快递放到邮政船上。随着一阵“哒哒哒”的响声,船上的柴油发动机被启动,随即所有的声音被柴油机的轰鸣掩盖。“开船不像开车,还能听听音乐,发动机太响,什么也听不到。”王少朋笑着说,这种柴油机驱动的船除了噪音大,跑得也慢,10公里的水路要跑1个小时,但是耗油少,节省成本还安全平稳。

9点20分,王少朋开始减速,船摇摇晃晃地停靠在丁楼码头。因为丁楼村、李桥村、管闸村三个村子相连,在这里,他要换乘三轮车开始配送,这也是投递中最长的一段陆路。

“来啦!”丁楼码头值班室,75岁的村民丁继东一边和王少朋打着招呼,一边帮忙把快递接到岸上。

“熟,咋不熟呢!你看,这是我前几天在网上买的小鹦鹉,就是少朋昨天给派送的。”丁继东自称是“网购达人”,隔三岔五便会在网上买些日用品,“网上商品种类多还可以价比多家,现在收发快递也方便,三五天就能配送到村里,在外地务工的儿子,也经常在网上买东西寄回村里。”

结束丁楼村的工作,王少朋和丁继东道了声再见,收起船锚出发了。接下来的几个村子都需要开船前往,从王苏白村到建闸村大约10公里,航行时间需要整整一个半小时。“时间都花在了路上。”王少朋无奈地说。

在船上坐久了,王少朋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达最后一站,通常已下午两三点。以前王少朋都会在船上吃午饭,比如烧饼、咸鸭蛋或方便面,“后来不愿意带了,忙起来顾不上吃饭,都凉掉了,索性下午回镇上再吃热乎的。”

因录取通知书与邮政结缘

邮船划过茫茫湖面,拖拽出长长波纹。王少朋坐在船尾,目视前方,偶尔和来往的渔民打着招呼。虽然茫茫湖面几乎没有任何标志物,难以分辨方向,但是王少朋却根本不需要导航。

“虽然是南阳人,但以前也很少去周边的村子。”王少朋说,最初投递时,水中没有路标,经常能遇到芦苇荡,他总会迷失方向,在水上绕来绕去,浪费了不少时间。但如今,他已经对湖区路段烂熟于心。

谈及为什么成为“邮政人”,王少朋笑着说,在干邮递员之前,他当过建筑工,也收过电费。“小时候看到邮递员骑着车子送高考录取通知书,觉得这职业很光荣。虽然当时没想到是开船,以为就是跟玩一样。”后来开着船,每天去投递,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价值”所在。“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苦,这活总得有人干。”

复杂多变的天气,是王少朋颇为头疼的问题。

“就怕遇到恶劣天气!湖上风稍微大一些,船就没法开,给投递带来很大的不便。特别是夏天,有时候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突然雷暴天气。那个时候是最危险的,因为当时咱在湖中,甚至有时候连船都掌握不了。”

除了夏天经常会遇到的恶劣天气,对王少朋来说,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刺骨的寒冷。“冬天,湖上的风都能把人‘穿透’,穿多少层衣服都没用。”

不仅如此,冬天湖上经常起雾,行船更加困难。“在陆地上,周围建筑物多,还能分辨在哪儿,但在湖上白茫茫一片,根本找不到方向。”遇到雾气,他一般会摸索着慢慢行驶,实在看不清的时候,只能把船停在湖上等雾散去。

18年来,只要不是极端恶劣的天气,王少朋都准时准点投递到位,送到每一位村民手中。如今,这五个村3500多户居民,哪家住在哪里,靠啥营生,彼此间有啥亲属关系,王少朋都了然于心。

湖区乡亲最期盼的人

投递时间久了,王少朋成为村民每日最期盼的人。

前些年,网购还没有普及时,买粮购油、采办生活生产用品等上岸才能办的事儿,不少村民都托付给王少朋。有时村民出门要搭船,他也会顺路捎他们一程。一来二去,王少朋跟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有时候送邮件时,王少朋找不到人,电话也打不通。每当这时,他都会发动村民帮忙。

前段时间,王少朋要将一个保险单送到李桥村一位收件人手中。电话反复打了多遍都没有人接,他联系到村党支部书记,好在村党支部书记带他来到收件人父亲家,王少朋这才舒了口气,拿出笔让对方确认签收。“最好的办法,就是联系村党支部书记,然后将快件送到收件人家人那里。实在不行,就要多跑几趟,想方设法,能不退就不退。”正是这股子认真劲儿,让他保持着投递零误差的记录,成为村民心中的“信”使。

十多年来,从送信送报,到帮村民捎带生活用品,再到送快递包裹,水上邮路一直在发展中改变着,从未中断。对这些村民来说,王少朋送来的不仅是邮件,更寄托着3500多位村民对他的信任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条件虽然苦了点,可湖区自有留恋之处。”王少朋重感情,这湖区的老人、孩子们,都是他的牵挂。“尤其是为老人们送去生活物品的时候,或是给孩子送去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一下子就会被改变。”王少朋说,“每当这个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只要村里还有村民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冬去春来,这水上邮路,一走已是18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