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08:00
三月的晨光里,54岁的武长支行副行长付国斌正与客户经理小李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两只挎包随着步伐轻轻叩击,老付的包里装着降压药和笔记本,小李的包里则揣着智能终端和充电宝。不同时代的工具承载着同样的使命——这正是湖北通城农商银行跨越七十三载传承“挎包”精神的生动注脚。
1987年的深秋,16岁的付国斌攥着介绍信踏进通城县铁柱信用社时,迎接他的是一把算盘、一本手工账册,以及老主任递来的褪色黄布包。“农信人的挎包,要装得下账本,更要装得下民心。”老主任的叮嘱,让青涩的少年从此与挎包结下不解之缘。那些年,他背着挎包走村串户,帮聂伯砍柴时算起的存款利息,陪李婶锄地时聊起的养殖贷款,挎包里的算盘珠子拨弄着家长里短,也见证着乡村金融生态的变迁。
岁月流转,付国斌的挎包从黄布包换成公文包,又换成如今的多功能包,但那份“把银行背到百姓跟前”的初心始终未变。
在通城农商银行发展史中,这样的挎包故事绵延不绝:老一辈农信人背着挎包走千山,在煤油灯下打算盘,新一代客户经理带着移动终端进万家,用大数据绘制乡村振兴图谱。从“三同三水”的奋斗文化到“大走访小挎包”行动,变的是服务工具,不变的是“知农时、懂农事、解农忧”的情怀。
“‘挎包’精神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熊勇军在新员工入职座谈会上强调,“作为农商银行新一代的代言人,要让为民从‘嘴上’落到‘脚上’”。
如今,这种传承正在新时代中绽放新光彩。51名“金融村官”率先垂范,带动百名员工深耕117个村组,推动经营模式从“业务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全行客户数20000余户,每25位通城人就有1位农商银行贷款客户;创新金融服务,全面推广“301”贷款模式,将服务响应实效提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聚焦主责主业,统筹存贷发展,以25%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资金发放了全县40%以上的个人和中小微企业贷款、80%以上的农业贷款和90%以上的小额扶贫贷款。
未来,通城农商银行将继续以服务县域为己任,秉持“金融为民”初心,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实干践行“挎包”精神,用奉献凝聚前行力量。
周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