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感恩朋友的诗句大全(古之“情谊”诗五首 赏析)

《赠汪伦》

〔唐〕李白

赏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留别诗,表达了李白对朋友汪伦深厚情谊的感激和珍视。李白在当时的诗坛上名声远扬,而汪伦非常钦慕李白,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首句表现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次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

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李白要离开的时候,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渭城曲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送别场景:渭城早晨的细雨打湿了路上轻微的尘埃,旅店外的柳树在雨后显得更加青翠。

作者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为即将离别的友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劝诫友人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见不到熟悉的面孔了。

这里的“故人”,不仅指的是老朋友,也象征着过往的生活和熟悉的环境。

离别总是让人感到不舍,而这一杯酒,既是告别,也是对未来未知旅程的美好祝愿。

《渭城曲》的前两句描绘了渭城早晨的景色和环境气氛,后两句则转入伤别的主题,通过劝酒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这首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因其深刻的惜别之情和优美的旋律,被誉为古今第一。

这首诗被一些文人评价为古今第一,是因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即根据这首诗创作的名曲《阳关三叠》在古代音乐史上享有极高的美誉。

《渭城曲》作为音乐流传,大部分人都记得它另外一个名字《阳关三叠》,这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歌曲,后代以它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再创造

背景:

《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叛乱,导致社会动荡,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在这场战乱中,兵力大量外调,王维的友人元二即将被送往安西,这使得王维在送别友人时创作了这首诗。

别董大

〔唐〕高适

赏析:

《别董大》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别诗,它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不仅形象生动,更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苍凉氛围。

而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对朋友的深情慰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激励着朋友勇往直前。

背景:

据资料显示,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管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年的冬天,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相会,并在此期间高适写下了《别董大二首》。

高适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自己也正处于贫贱和不得志的状态中。他曾经四处流浪,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尽管如此,他在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时,还是展现了豪迈豁达的胸襟,并以开朗的心态给予朋友鼓励和安慰。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赏析:

诗作的主题在于表白自身的高洁。王昌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清白无辜和坚贞不渝的品格。

他在诗中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明了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以及对谤议的蔑视。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布满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也呈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地。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马上登舟北归。诗人眺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原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一个“孤”字犹如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吩咐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晚唐时期的诗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里残荷上的雨声,而诗人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势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在此分手时,江边离别所写。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亮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德。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德。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赏析:

首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

颔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尾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背景:

王勃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才华横溢,但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挫折,包括父亲的去世和个人仕途的不顺。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期创作的。当时,有一位姓杜的少府将要前往四川上任,王勃在长安为其送行,并作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王勃对朋友的留恋以及对朋友远行的祝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仅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现了王勃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对远方朋友的安慰。他认为,只要有知己存在,距离并不能阻挡人们的情感交流。

这首诗在艺术上展现了王勃的高超技巧。它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象征意义的送别场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