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郑天雄:为中日生态合作铺苔痕之路

原标题:

郑天雄:为中日生态合作铺苔痕之路

人民政协报实习记者 张博涵

临近夏日,苔藓采集季也即将到来。精心规划考察路线,选取结合文献记载、标本特征与气候数据的“最优解”……作为首位获得日本植物分类学会和日本苔藓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的华侨科学家,郑天雄已开始了每年一度的夏秋苔藓采集准备工作。

他的工作目标很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样本;更多破解苔藓的基因密码,为构建中日苔藓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共生网络”出力。“苔藓教会我,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占据空间的大小,而在于连接缝隙的能力。”郑天雄说。

架起中日苔藓学之桥

郑天雄是日本服部植物研究所首位外籍常勤研究员兼标本馆馆长,他的工作节奏始终遵循着苔藓的生命周期。每年盛夏,当琉球群岛的季风裹挟着咸湿水汽掠过丛林,他便化身“苔藓猎人”,踩着登山靴深入雾气氤氲的峡谷,探寻腐木上、岩缝间的各类苔藓。放入采集袋中的鲜活样本,他会小心贴上经纬度标签;回到驻地后,他耐心等待着潮湿的苔藓在室温下静静舒展,脱水后再压入标本夹。在郑天雄看来,这个过程,犹如苔藓从自然精灵变为科学载体的成人礼。

苔藓的户外研究工作需要遵循季节的指引。郑天雄平时的工作多是在研究室中度过“古籍时光”,在泛黄的纸页间对比着植物标本的特征。他希望手中的钥匙,打开的不仅是标本柜,也是中日学术交流的有效通道。

令他欣慰的是,依托我国教育部“春晖计划”,自己有机会将日本的学术资源引入国内。2023年,在杭州师范大学参加中国苔藓学术年会后,在浙江丽水的苔藓分类学培训班上,他手把手向与会师生分享苔藓植物的分类学知识与技术。

“国内高校在苔藓研究上有深厚传统,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都有优秀团队,我们需要的是将国际前沿与本土优势结合。”每次受邀回国讲学,他都带着日本馆藏的标本资源,与国内同行增进交流与合作。

自己做的是基础研究,如何让科研成果更加有效地惠及实践呢?这是郑天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产业合作领域,日本在苔藓人工养殖和园艺应用方面起步较早,而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苔藓资源和碳中和目标下的生态需求。郑天雄敏锐捕捉到中日互补的契机:“日本苔藓养殖技术起步较早,而中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这是天然的共生关系。”

“比如泥炭藓是最强的碳封存植物之一,我们可以尝试将日本的养殖技术与中国的湿地保护项目结合,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郑天雄认为,中日生态合作,这也是一剂苔藓良方。

标本馆里的文化辩证法

科学的职场,离不开严谨的求真态度与勤奋的务实深耕,对此,郑天雄铭记于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和高质量的论文,才能赢得话语权。”他说。

所以,每当采集季过去,初雪覆上研究所的屋顶,郑天雄会立即随着实验室的恒温箱运转起来,转入“室内耕耘季”。显微镜的冷光里,灰蝶翅膜般的叶状体逐渐显影,墨线笔在硫酸纸上勾画出细胞壁的蜿蜒疆界。“传统分类学离不开手绘,这是和苔藓对话的方式。”郑天雄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手绘的表现植物体特征的墨线图。

“日本人将苔藓视为‘侘寂美学’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苔藓代表着坚韧与适应。这种文化差异正是我们交流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郑天雄也用心将中日文化中互补的元素总结下来,运用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研究的方式方法。

苔丝里的赤子情

既是华侨,又是青年科学家,作为中国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郑天雄始终保持清醒:“不做学术领域的观光客,要当文明对话的制图师。就像苔藓用假根串联起整片森林,我们的使命是让科学种子在文明裂缝中萌芽。”

谈到在海外的工作与生活,郑天雄说,希望自己成为日本同行眼中的“中国通”,又要做祖国期待的“日本桥”。“我只是一个代表,我相信工作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青年科学工作者都一样,大家希望展现的不只是个人能力,更是中华民族对科学的严谨和追求。”郑天雄信心满满地说,“希望世界听见中国青年学者破土而出的声音。”

苔藓虽小,却用千万个日夜编织起地球的绿色地毯。“我很庆幸,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日科技交流、为全球生态保护铺出微小却有光的苔痕之路。”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