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7:32: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宋香凝 吴炜宸
“咱们三厂的科技项目《气井机采排水采气工艺优化研究》得了厂里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真的太提气了!”近日,青海油田采气三厂技术研究中心于海涛对陈玉慧说。
陈玉慧一边点头,一边看着获奖名册难掩激动地说:“这还得感谢咱们三厂对职工创新创效的激励政策。”
近年来,青海油田采气三厂树立“大科技”理念,以科技攻关为牵引,建立起党内立项攻关、“金点子”、创新创效、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项目相融互促的职工创新创效管理机制,不断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创效”为油气生产、新能源发展提供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采气三厂具备充满机遇的政策环境优势、处于油田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和新能源富集区的区位优势、冷湖‘零点一’精神的文化引领优势。”于海涛介绍说,采气三厂详细解读该厂目前存在的“三个优势、四个矛盾”,面临老区资源品质差、水封气动用难度大与稳产上产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技术储备不充足与超深高温高压气藏的开发需要之间的矛盾,管理合规化规范化水平不高与企业改革发展、防控各类风险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才储备不足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为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采气三厂结合“三个优势、四个矛盾”,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实施细则将各项目按照油气上产、改革创新、隐患治理等方面划分了种类和等级,我负责的项目就属于改革创新二级项目,按照细则进行细致划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效推动了项目研究进程。”采气三厂生产运维中心刘少杰说。
近年来,采气三厂围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广应用,加大对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和伴生矿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开发生产难题。干部员工通过培训提升了技术技能水平,充实了知识储备,扩展了视野,激发了创新动力。
“冷湖采气站三号区块油田混合卸油罐使用年限长,设备工艺老化,一直采用喷溅式卸油方式,在卸油过程中易产生静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过培训,我们发现在卸油罐前端加装过滤装置后可保证卸油过程中的密封性,减少油气泄露,降低产生静电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提高卸油时的安全性、降低环保风险。”采气三厂生产调控中心冯勇刚说,技术人员通过设置前置过滤器最大限度地阻隔了颗粒物、杂质等进入打油泵,并降低打油泵的维修周期,彻底解决了卸油时存在的安全问题。
“自从‘昆特依乙二醇再沸器燃烧机选型优化项目’研究成功并推广运用以来,昆特依完全实现了温控自动化启停炉的功能。”在昆特依的生产现场,生产调控中心昆特依采气站班长刘琳一边检查燃烧机的运行情况,一边记录数据。看到本子上的数据,刘琳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
“以前频繁手动调节进气比点炉,而且燃烧机升温慢、噪声还大。现在满足了新井投产需要,提高了燃烧效率,减少了积碳产生,通过合理优化进气比等参数,共降低乙二醇消耗量约6桶,共计约1.32吨,减少成本支出约1.35万元;平均日降耗气量100方左右,降低天然气能耗费用3.8万元。”昆特依采气站班长李恒介绍说。
近年来,该厂职工创新创效成果显著。在牛东地区,通过轻烃稳定撬挥发气的回收和利用,实现创收经济效益28.87万元;在尖北地区,强化电加热装置管理,两个月节省电费1.99万元;在冷湖地区,冷90区块冷9-2-1井开展合理优化泡排制度,增产2万方。
近三年,采气三厂各类职工创新创效攻关项目累计实施108项,获奖项目38项,发放奖励金50余万元。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