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新浙江·看杭州 | 西湖:全域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

【来源:杭州市科技局_创新动态】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创新浙江·看杭州”栏目以“1设区市 +N县(市、区)”的专辑形式,向您展现杭州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之路上的经验成效、特色探索。

2024年,西湖区围绕打造“科教高地”战略部署,建立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公转+自转”运行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湖区连续三年夺得“科技创新鼎”,科技创新指数全省第4、科技人才指数全省第3,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5%,位列全省第4;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325.76亿元,位列全省第2。

突出机制先行,科创五环全面起势

一是顶层设计抓推进。全面深化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率先全省成立区级成果转化科创中心,铺开环紫金港、环老和山、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5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正式发布成果转化首选地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2大行动方案,细化分解年度任务指标,推动2个方案落实落地。二是区级“公转”强主导。建立区委区政府领导、区成果转化科创中心统筹、5大创新圈牵头单位实施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落实5大创新圈圈主责任,创新建立“科技工兵”、干部双向互派机制,集结82名“科技工兵”为近百个成果提供验证、熟化、孵化等专业服务,派驻30名干部深入高校院所,推动科技成果从被动发掘到主动出击。三是五圈“自转”创特色。支持5大创新圈结合高校、人才、主导产业等差异优势,建立个性化“自转”机制,凝聚圈内106名科学家、92名企业家、45名投资家力量,盘活80余万方空间资源,形成5圈“有机制运转、有团队执行、有阵地交流”的有组织格局。

目前,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构建“1+4+4”创新联盟自转机制,以浙大、西湖大学双策源为核心,获“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成功打造潘云鹤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建立“科技村长”运行机制,选派首批23位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入驻15个村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环云栖创新生态圈建立环云栖空天地海协同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新建钱唐实验室并落实9个项目,国科大HIAS科创园成功认定市级孵化器;环之江创新生态圈搭建科艺融合产业联建组机制,“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

强化模式探路,成果首选效应凸显

一是探索教科人一体新范式。积极探索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教科人”融合贯通,布局建设西湖紫金实验室、钱唐材料实验室、国家级智能机器人技术支撑平台、浙音音乐智能处理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实现近百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在圈内共享共用。二是深化三种空间运行模式。持续完善国有主导型、民营主导型、公私合营型3种转化模式,布局重点载体36个,普华科创中心、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国科大HIAS科创园建成运行,新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溢出项目62个。三是打造省级科研孵化中心。依托西临“科创飞地”跨区域共建共享模式,紧抓与浙大新一轮合作契机,支持浙大紫金科创小镇探索“研发在西湖、生产在外地”模式,打造全省首个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已落地浙大系企业237家,建成未来食品研究院等亿元级交叉学科研究平台7个。

革新服务增值,科创生态焕新升级

一是营造创新氛围。打响“西湖链链看”“科技八点半”等活动品牌,举办产业链对接、产学研交流等各类活动20余场,搭建圈内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互动交流平台,推动优质创新要素在圈内畅通流动、精准融通。二是落实政策护航。加快实施新一轮科技政策、飞天政策、“青鸟计划”等,各圈因地制宜,积极向上争取,发挥直投基金和产业基金“双百亿”基金群优势,推动1亿元西湖区成果转化基金落地。三是强化人才赋能。聚焦打造“青年留杭第一区”,推出西湖青年人才十条。实施“英才计划”,打造“首席科学家、科创领军人才、科技骨干人才”的科技人才雁阵,新入选省级领军(市顶尖)人才38人,落地优质人才项目35个。

来源 | 西湖区科技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