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汶上县地图属于哪个市(山东省汶上县地理位置及历史境域变化)


第一节地理位置、境域范围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济宁市辖县,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接东平、隔汶水与肥城相望。105国道纵贯南北,省道蒙馆公路横穿东西,日东、济菏、济徐三条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县城距兖州火车站、济宁站、梁山站均为40公里,距济南机场14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31’至35°35’,东经116°18’至116°40’,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总面积889.2平方公里。

由《后汉书·郡国志》《魏书·地理志》《皇览》等古籍关于东平陆县有阚亭(或阚城)、有堂阳聚、有青山,以及《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平陆县故城北”等记载可知,汶上县自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曾领有北至大汶河、东据卧佛山(即青山)、南至唐阳村、西至开河镇(阚城)境域。此辖境同今县境大致相仿,至于其前后局部变动,已难一一详考。自明代万历年间至2010年,境域变化有稽可查者计12次。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汶上县志》载:汶上境域北至东平州界沙河站村,东至宁阳县界西疏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建置

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自明至清稳定时间较长,所领境域也最为广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清乾隆三年(1738年),将东境界牌村以东145亩土地(按:指“汶上亩”,1亩等于今3.63亩。下同)割属宁阳县,东界缩至界牌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将县西北境“孤悬村庄”及所属土地244185亩割属寿张县,同时割西境地1840亩隶郓城县(参见《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赋役全书》)。

至清代晚期,县境南缩至李家集(今名李集),西境至琉璃井(今属梁山县),西南至顺河集(今属嘉祥县),西北至木官屯(今属梁山县),北界、东界及东北、东南界仍如上述。其时全境最大横距60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

民国时期,县界无变动。时全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仍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1944年9月,根据抗战形势需要,汶上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将所辖老运河以西的四个区割属南旺县(驻梁宝寺)。1946年5月复将刘楼、南旺(时为一乡)一带划属蜀山特区。同年11月撤特区,刘楼、南旺先后划归济北县、济宁县。1948年7月,将沙河站南村、齐桥、小河涯、小张庄、小范岗及其所属土地划属东平县;东平县的姜店、邱村、北阳城坝、侯仓及其所属土地划归汶上县。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县界 调整,县境北至东平县的沙河站镇,南至南 站镇,东至界牌村,西至老运河东岸的王楼村,西北至阳城坝,东北至杨王庄,东南至 南唐阳,西南至寺前铺。 1956年,济宁县的五区(驻刘楼)、六 区(驻南旺)属汶上县。同年将袁口、刘口、开河三村及所属土地划归梁山县。1958年11月,济宁县的康驿公社划属汶上县。1959年10月,撤东平县建制,将其城关、沙河站、彭集、宿城四个公社划属汶上县。1960年3月,复将原东平县的城关、沙河站及寅寺公社西半部划属梁山县,将宿城公社划属平阴县;同时,将梁山县的开河公社及孙庄公社的小屯大队划属汶上县。1961年10月,彭集公社复属东平县;开河公社及小屯大队还属梁山县;寅寺公社西半部回归汶上县。此后县境复归于稳定。2010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县,东北至肥城市,东至宁阳县,东南至兖州市,南至济宁市任城区,西南至嘉祥县,西至梁山县。

第二节 建置隶属

由出土文物考知,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已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李白《任城县厅壁记》所谓“北走厥国之墟”,即指此,《殷墟书契前编》云:“甲骨文有‘雀’字甚多,是帝乙征人方时所经之地,盖即古厥国。”

周代,先后置郊国和鲁中都邑、阚邑(下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史记·孔子世家》),均指此。战国时,齐置平陆邑。《尔雅》云:“大野曰平,高平曰陆。”此即平陆之由来。“孟子之平陆”“鲁败齐师于平陆”,即此,战国末年,平陆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今县境约分属薛郡之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旧志谓“秦属东郡”,当误(参见《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平县志》)。

汉初,今县境大部属梁国。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改属大河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参见《后汉书·郡国志》《东平州志》)。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于县境东北部置桃乡国(见《前汉书·王子侯表》),属泰山郡,新莽时,改桃乡为鄣亭,仍为侯国。

东汉,东平陆县仍属兖州东平国。元和元年(84年),桃乡划属任城国。县境西部一度划属东郡须昌县。《后汉书·郡国志》:“须昌故属东郡,有致密城--古中都。”杜预注:“须昌县东南有阚城。”可为史证。

三国魏、两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

南朝宋改称平陆县,所隶不改,元嘉中(公元438年前后),因北魏进逼,宋文帝侨置乐平县于境东北部(约寄治桃城),侨置馆陶县于今县境东南部(约寄治唐阳城)。宋大明元年(457年),复侨置阳平郡(寄治下平陆--古中都城),侨置平原县于今县境西南部(寄治平原村--今名赵村)。北魏占有本境后,在阳平郡前加“东”字,其他因袭未改。北齐废东阳平郡和平原县,同时并平陆于乐平,称乐平县,移治下平陆。

隋初属兖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称平陆县,大业中(约610年)改属鲁郡。

唐初,平陆县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天宝元年(742年)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天宝十四年割东平郡(次年改郓州)。贞元十四年(798年)复属兖州。

五代前期因之。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九月,周大祖郭威平兖州回至巨野,置济州,割中都等县属之。同年十二月,复析入郓州。

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县仍属之。

金代,所隶未变。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大定二年(1162年),辛弃疾、耿京起兵抗金,光复此地,复名中都县,一度纳属其所置天平军节度使(治东平县须城)。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意,复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作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元初,直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东平路降为府(散府),至元九年复称东平路(下),县随属之。

明初,属山东行中书省东平府,洪武七年(1374年),东平府降为州,汶上随属济宁府。十八年,改属山东兖州府东平州。

清初沿旧属,雍正八年(1730年),改东平州为直隶州,汶上直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属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还属兖州府。

1913年,县衙改称县公署,县令改称县知事;裁府制、置道区,汶上属山东省济宁道。1928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直属山东省政府,1932年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区。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入侵汶上,国民党流亡县政府改属鲁西南行署第二行政督察区,同年3月,汶上伪县公署成立,属伪鲁西道,1940年改属伪兖济道。

1939年5月、1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抗战形势需要,以老运河为界,先后成立汶东办事处(1940年6月改称汶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汶上县抗日民主政府两个民主政权,属鲁西区泰西专区。1943年春,上述两抗日民主政府合并为汶上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区。

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国民党军队抢占汶上城,汶上县民主政府于郭楼、东石楼一带继续领导斗争。1946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弃城逃窜,汶上县民主政府进驻县城,全县第一次解放。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军大举进犯汶上,汶上县民主政府组成城东、城西两个指挥部,坚持对敌斗争。

1948年7月13日,汶上第二次解放,时属冀鲁豫行署第七专区,后改属鲁中南行署泰西专区,1950年5月改属泰安专区:1953年7月改属济宁专区:1983年10月1日再属泰安地区;1985年5月1日复归属济宁市至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