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想让孩子“情商高”,父母先做好这件事

孩子“窝里横”,在家谁都不怕,出门却胆小如鼠;开开心心出去玩,一不留神就哭闹;在幼儿园时常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甚至连幼儿园都不想去了……这样的场景,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并不陌生。父母总希望能和孩子顺畅沟通,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情感管理和情绪表达能力的黄金期,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期。家长们所关心的“情商”高低,和孩童时期的性格养成有着不小的联系。想让孩子拥有“高情商”,就要从小帮助他们学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正确面对、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度满足,也会触发孩子的消极情绪?

情绪的产生,和需求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说“我想……”的时候,需求就出现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和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关。例如,刚出生的宝宝吃饱了就很安静,情绪也好;如果饿了就会哭,身体不舒服也会闹。只有需求得到适当满足,积极情绪才会产生,否则就会引发不良情绪。很多人青春期甚至长大之后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童年的情感缺失有较大关系。

不过,有一点值得家长注意:现在很多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满足孩子需求的情况,这同样会引发消极影响。因为当需求被过度满足,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需要,就会影响其社会适应,从而出现消极情绪。

例如,很多老人在带孙辈时常常会无条件讨好孩子,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会缺乏边界意识,总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有不开心的情绪就直接发泄,而不会说出原因,因为他们习惯了只要发泄就能获得支持和想要的结果。形成这样的习惯后,一旦其他人无法像家人一样无限制地包容他的情绪,孩子便会感到无助,难以专注地思考问题和找出解决办法。

纵然情绪看不见、摸不着,而让家长们烦恼的那些孩子的外显行为,其实正是孩子情绪的表达。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表达有不同的年龄特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0到2岁阶段,情绪表达行为主要由生理需要引发;2到3岁时,随着孩子到了上托班的年纪,幼儿的生活活动范围扩展,他们在与周围世界的充分互动过程中,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分化、发展。人们常说“孩子脸六月天”,描述的就是这个阶段幼儿情绪变化之快。通常,在孩子情绪激动哭闹不止时,通过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其情绪会很快转换,言行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4到6岁阶段,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此时,幼儿能用口头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绪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打针时他们能克制自己不哭。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情感依然易受外界情境支配,易变化、易受感染、缺乏控制。

孩子大哭时,父母不要着急“喊停”

我们曾对参与早教的近百位家长做过有关孩子情绪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年龄不同,但宝宝们最擅长的就是用大哭的方式来向家长表达抗议。尽管这样会让家长的情绪起伏,但有超过四成的家长会选择共情、陪伴,并以比较柔和的方式与孩子共同面对情绪。

对孩子来说,发脾气其实是他们表达情绪、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想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首先要建立起应对孩子情绪的积极态度。

比如,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试图用制止、威胁的方式让孩子停止哭泣。这种做法看似是对孩子严格管束,实际上是试图全面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误以为悲伤、恐惧、愤怒等情绪是不正常的,出现这种情绪的自己也是不正常的。这样,当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仅仍然不会面对自己的情绪,还可能一味地压抑,从而大大影响孩子在社交、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发展。

还有一些家长习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年龄尚小时,这一招数可能“屡试不爽”。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当他们表现出难过、害怕等负面情绪时,父母仍然用这招来解决问题,可能就会“治标不治本”。因为当孩子的情绪总是被忽视、否定,他们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也会越来越迟钝。

要知道,哭泣是人类情绪的自然表露,也是感知情绪的重要一环。作为表达需要、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哭泣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纾解人的不良情绪。如果家长试图人为地把这一“通道”关闭,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所以,当孩子哭泣时,要允许他们哭。家长不仅要拿出耐心,还要积极地去寻找孩子哭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把让孩子不哭作为目标。

情绪表达是一个习得性的技能,当孩子产生情绪时,家长不要试图“纠正”情绪、“扑灭”情绪,而是要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合理表达情绪。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去跟孩子共情。而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很生气时,他对这种情绪识别可能会很反感,完全不听。这时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平静过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之前的感受。当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能表达,就能沟通,也就能想办法。

情绪能“感染”,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模仿

总体而言,学龄前儿童还处在语言发展阶段。年龄越小的孩子,在语言表达受挫、说不出自己的需求时,往往就会形成动手表达或宣泄等不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当孩子跟家长互动时,可能不知轻重地咬了家长一口,可能孩子的牙没长齐,家长也不觉得疼,就没有及时制止。孩子也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这样的“互动”没有得到纠正,时间一长,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就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他今后与人交往。

情绪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儿童的早期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老师和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儿童的渗透无处不在。积极的情绪环境与亲近社会目标成正相关,消极的情绪环境与自我保护目标成正相关。所以,积极的情绪环境,能让孩子更多地为了社会适应而表达情绪,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高情商”;消极的情绪环境,意味着孩子大多会为了自身利益表达情绪情感,不利于其人际交往。

在家庭教育中,积极的情绪环境与父母之间的爱密不可分。这一点,很容易被家长们忽视。尤其是当成人面对工作压力、互相有矛盾或吵架时,情绪上头,更不会去在意这些细节。可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甚至有些孩子在潜意识中还会想,父母陷入痛苦是不是和自己有关?一旦孩子长时间在冷漠、缺爱、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内心的能量也会长期亏空。

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情绪表达,更要真正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理解的,那他的情绪会很快得以平复,并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学会如何与人共情。

(作者为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党总支书记、上海中福会早期教育中心校长)

原标题:《想让孩子“情商高”,父母先做好这件事》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王星

来源:作者:许敏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