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顿好我们的心灵 ——清明节随感

每逢清明节,心,总是沉沉的,倍感萧索。

这是祭奠先人、追悼亡灵的日子,应该有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惆怅和韦应物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的幽思。潇潇春雨,薄雾轻笼,诗意地诠释着大自然的灵性和洁净,开启万物萌动的序幕;也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多了庄严、肃穆和深邃,因而静静地回味逝者的音容笑貌,以蓬勃的活力走好前面的路。

最需要安顿的并非另一个世界的亡灵,而是拥挤地焦躁地忙碌地活在当下的我们。

记住清明节的地方,是父母的坟头。父母相继离世,我对死亡的冷酷有了切肤之痛,倍感生命之无奈、无助和绝望。然而,清明前扫墓的日子,心空骤然开朗。作为女儿,按照当地习俗,那是我最后一次享受上坟的权利。香烟袅袅,细若游丝,燃烧的纸钱翻卷着化为破碎的褐色的灰烬,酒菜糕点摆满了坟头的石板……天气很好,阳光亮闪闪地普照着坟头轻轻摇曳的枯草,疏落的褐色的杨树静静伫立周遭 ,未耕的松软的土地散发出特有的湿润气味,不知名的鸟鸣滑过灰蓝色天空,丝丝缕缕的薄云掠过……我在压抑中惘然四顾, 精神倏忽一振,悲伤消失了,对大自然的体验那么真切,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周身涌动,似乎听到生命生长、壮大的声音。这是冥冥中父母对我的点拨, 对我的期许,对我的激励。默视苍天,猛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是美好的, 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祭奠……那一刻,我安顿好了自己的心灵,以后,前行的路上,不因困顿而落魄,不因疲惫而放纵,不因逝水年华而心灰意冷。那一刻,我真正长大成人。

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度沉寂的清明节无所顾忌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系列祭奠所用的商品也堂而皇之出现在市集。这种与高科技时代发展趋势的背离,逻辑上费解,但情理上认同。它脱离了神秘和恐怖,习以为常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回家的路上有一家食品店,每逢清明节来临,临街便摆满祭奠用的花花绿绿的纸钱,五彩缤纷的装在塑料盒里的小吃,盛在小瓶子里的白酒,还有一蓬蓬怒放的菊花,雪白的、金黄的……紫色的小菊点缀其中,煞是好看。购买的人很多,不大搞价,往往取了货品就走。节后,这些物品几乎卖光……商家的精明在于了悟清明文化,了悟购买者的思念之苦、伤痛之情等难以言说的情怀。

那是下班时分,风很急,格外冷,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女士匆匆从自行车上下来,匆匆从路边小车上买了一大堆祭奠用的纸香物件,匆匆逆风离去…… 我看着她艰难蹬车的背影,琢磨着她的心思,她一定想着父母或者公婆生前的好处,怪着自己曾经的不周,或许,她有满肚的委屈要对离去的亲人诉说……看上去,她的境况并不好,但无论贫富,都愿意为自己买一份安心。

清明前后,当一拨拨男女赶着上坟时,当鲜花祭奠、网上祭奠渐成时尚时……我们不难理解清明节的分量和内涵。有人随俗接纳它认祖归宗,防担不孝之名;有人难解思念之苦,弥补“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缺憾;有人生活困顿工作受挫,企求先人护佑;有人在自责中偷生,寻机向亲人倾诉;有人事业辉煌功成名就,乐得光宗耀祖……为此种种,清明节与世情百态寻常生活靠得越来越近,已不是一个关注死亡的节日,而是一个关注生存的日子。 有诗人说,这世上,我们只种了两类植物———一类是鲜花,一类是青草, 鲜花是忠诚的象征,青草是绵绵无尽的思念。当娇艳怒放的花束供奉到亲人青草萋萋的墓前时,我们对生与死的认知有了新的超越,那就是死对生的启示激励,生对死的总结安慰。

清明节,以宗教般的仪式,拉近生与死的距离,浓缩了生命历程。面对终极的人生课题,理应多一些虔诚,多一些悲悯,多一些沉郁。当我们真诚地面对逝去的亲人时,就是真诚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为心灵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过滤浮躁,放下重负,回归人性,更阳光更有力地探索今后的人生……

这一切,使清明节寓意深远。

来源:北京号

作者:杨秀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