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文化之眼观时代之变 以青年之行促产业之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团队陕西汉服产业调研纪实

2024年4月-7月,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实践团队以“霓裳溯文脉、经纬织新章”为主题,奔赴陕西省多地开展专题调研,以脚步丈量文化热土,以行动回应时代呼唤,努力为汉服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青春智慧。

多地联动全链条调研 探寻汉服产业发展的现实图景

调研伊始,团队于4月28日赴咸阳市,对渭城区秦栎翰林、秦都区汉唐坊国风体验馆、醉古韵摄影汉服租赁等代表性门店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店主深度访谈,团队发现咸阳地区汉服运营模式以“线下租赁+线上演出+场景融合”为特色,充分利用本地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场景。同时,咸阳结合“秦文化”开展“百人秦汉古装巡游”“古渡廊桥沉浸式演艺空间”等特色活动,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

4月30日,团队在指导老师的牵线搭桥下,与陕西省、西安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文旅企业代表举行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举措,并从企业视角梳理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与契机,增强了调研的深度与广度。

5月7日,团队远赴汉中市调研“卿如故”汉服工厂,该企业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年销售量已超3.1万件,在本地拥有3座加工厂,吸纳就业百余人,成为我省目前产业结构最完整、品牌化程度较高的汉服企业之一。其以“工厂+平台+活动”模式,形成了从布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闭环体系,展现出传统服饰与现代市场机制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上下游协同产业生态 初步勾勒陕西汉服“文化地图”

7月中下旬,团队分别赴渭南与西安开展后续调研。在渭南荆姚镇玉女土织布车间、槐院里历史街区等地,队员们通过沉浸式采访与实地体验,亲身感受了传统手工织布、图案设计、原材料染整等技艺如何在现代生产中焕发新机。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将传统工艺与环保理念、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努力,亦初步描绘出一幅“文化原材料—成衣设计—产品销售”产业链互补共生的汉服生态图谱。

7月27日,团队在西安市开展最后阶段调研,实地走访大唐不夜城、慈恩镇、钟楼商圈、长安霓裳里、一洲商城等汉服产业集聚地,深入了解销售、租赁、妆造、摄影、演出等业态分布与商业模式,全面掌握当前西安作为汉服核心消费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团队还与西安主要汉服企业召开产业座谈会,围绕品牌建设、青年消费、平台营销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展望汉服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

传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青年学子投身文化热土

本次调研历时近四个月,跨越四市十余家产业门店及机构,涵盖汉服原材料制造、品牌门店运营、文化活动策划、政策支持对接、市场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形成了具有深度、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调研成果。调研期间,团队不仅对陕西省汉服产业从“布料到消费”的链条化运作有了全面认知,也深刻认识到汉服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情感与民族认同。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注重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一线、走进基层、扎根人民,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此次调研,正是学院推动“大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有力实践。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继续在后续研究中深化理论总结与政策建议,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操作、可借鉴的产业发展路径建议,为地方文化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在“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时代召唤下,青年学子正用脚步丈量文化热土,用实践回应时代命题。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时代力量。(供稿人:长安大学 刘一卓 张玲 李佳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