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8:31:00
会上天、能入地、可下海……在唐山高新区,有着一支特殊的海陆空一体化“作战军团”,这就是能够代替人工完成特殊场景工作的“特种机器人战队”。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以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闻名的唐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机器人相关企业于2024年底已达222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4.2亿元,占全省57.6%。其中,位于唐山市路北区的唐山高新区便占到200家,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3亿元,占比达90%以上,初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特种机器人为特色,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产城同频共振 “智造”抢占高地
消防灭火机器人,每秒可喷射40至200升水或泡沫;煤矿作业机器人,能够完成井下巡检、异物分拣等多项任务;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可达300米,可定深、定向、定速巡航……4月3日,记者在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展厅见到了特种机器人“战队”真面目。而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开诚智能用了20年。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产线上检测特种机器人设备。唐山高新区管委会 供图
“20年间,企业得以发展壮大,更见证了机器人产业在唐山的崛起。”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宣传部经理王志江说,“土生土长”的开诚智能,是唐山市第一批投身机器人产业的企业。
21世纪初期,随着唐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煤炭、矿山等领域,“机器替人”逐渐从“想法”变成“办法”。深耕煤矿自动化领域多年的开诚智能,敏锐地嗅到了市场机遇。
十年磨一剑,开诚智能于2016年成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实现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产业化。随后,一系列演练活动的举办,让开诚智能的拳头产品“一炮而红”。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设备。唐山高新区管委会 供图
在唐山高新区,深度参与机器人产业崛起的还有唐山开元集团等多家企业,如今均已成为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究其原因,产城同频共振是关键密码。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从‘1’到‘222’的跨越式发展,则得益于链式思维。”唐山高新区发展改革局工信科负责人李福宁说,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除了龙头带动,最重要的便是“智造”抢占了产业生态圈的高地。
为构建机器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中心应运而生,打造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资金服务等六大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构筑起“研发+孵化+产业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圈。
如今,唐山高新区借助已建成的24个省级以上机器人研发平台,瞄准机器人基础和前沿技术,在研发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工厂可共享,“链”上齐发力
没有车间和产线,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一家仅有5名员工的机器人企业便完成了4次产品技术迭代。在唐山高新区,只要机器人研发有创意,共享工厂便可让产品落地。
4月2日,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最新款助浴机器人正进行性能测试,即将推向市场。而这款产品的拥有者,则是河北佳定舒科技有限公司。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手臂。李冠橦 摄
“一件产品也接单,还能一站式满足技术、采购、设备、仓储、物流、售后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河北佳定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浩田说,共享工厂模式让中小机器人企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需要先进设备和现代化车间。然而,高投入、高成本,常常使中小企业在进入机器人市场时望而却步。
“让机器人创新梯队持续扩容,就必须打破中小机器人企业发展的‘痛点’,实现龙头企业资源共享,链条上下‘握指成拳’。”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负责人王孟昭说,深耕机器人领域30余年的唐山百川集团,便主动做起示范。
2024年初,唐山高新区依托百川集团,整合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资源,启动共享工厂,面向京津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提供共享服务。
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邢丁 摄
目前,共享工厂拥有场地11.7万平方米,具备年产机器人产品2000台(套)的生产能力,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10%以上生产效率,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
与代工厂不同,共享工厂模式下,既共享制造,又共享智造,通过共享人才和技术,破解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为此,我们打造了一支260余人的研发团队,为机器人中小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实验检测、数据共享等技术支持,帮助中小企业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5%以上。”王孟昭介绍。
共享工厂的建立,带动了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目前,共享工厂已为120余家机器人中小企业提供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新增产值超1亿元。
“机器人+”千行百业,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一家外地机器人企业,落户唐山不足两年时间,便成为该市近30家企业的合作伙伴,靠的是什么?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胜为给出答案:除了企业自身产品技术过硬,还有当地广阔的应用市场。
应用场景是催生和壮大产业的土壤。在唐山高新区,机器人已不仅是单纯的人工替代者,而是有了更多优化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的属性。
唐山开元自动焊接装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作设备。唐山高新区管委会 供图
当前,火热进行的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唐山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需求。凭借企业“2D+3D”视觉检测系统、机械臂协作执行等先进技术,杨胜为正打算将产线建到唐山。
为解决产品研发闭门造车造成的产品与市场脱节问题,唐山高新区坚持“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推动各县区立足本区域需求,通过公开征集、推荐征集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场景征集工作,动态展示该市场景需求与技术解决方案。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车间。赵杰 摄
让“唐山造”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唐山高新区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梳理出百余个机器人应用场景和系统解决方案,面向社会展示推广。同时,广泛入企对接优质资源,持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一对一”联系企业,“点对点”个性化服务,搭建起了供需对接桥梁。
一体化全药品机器人智慧药房,平均不到1分钟即可完成取药;水肥墒药一体智能化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实现“厘米级”精准灌溉;炒菜机器人两三分钟搞定菜肴……如今,“唐山造”机器人在当地农业、医药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多点开花”。
2024年5月10日,京津冀三地工(经)信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唐山高新区启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唐山高新区街景。唐山高新区管委会 供图
协同,意味着更丰富的创新要素、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汇聚。
(来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