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什么(《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哪个城市最恨洋人?)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仔细发现新开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并且还包含一个和洋人打了多年交道的“熟人”——广州。按说,兵败后割地、赔款、丧失国家主权,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应该对侵略者忿忿不平,见了洋人都应该恨得牙痒痒,但事实并不这样,其他通商口岸的民众基本上能和洋人相安无事,只有广州最为“另类”,最为仇视洋人,发生的矛盾也更多

要知道广州“十三行”最早创立于清康熙年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就锁定在了十三行,近水楼台先得月,按说广州的官和民更应该懂得如何与洋人相处。

广州十三行

那为什么当时的广州人对洋人更憎恨呢?其中原因较为繁杂,需要细细道来:

1,从英国人的角度看,洋人在当时的国内一直被称为“夷人”,蛮夷的夷,绝对的贬义词,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受到广州当地官员的嘲讽、打压,受了太多的气,战胜后,他们终于等到了出气的日子,所以英国人心里不可能带着优胜者的心态与当地官员与民众平等相处,一定会借机欺压当地官民;

2,从当地官员角度看,战争前只有广州一口通商,洋人想要做买卖就必须要与当地官员处好关系,相应的巴结、贿赂是少不了的,但晚清朝廷战败后,变成五口通商,洋人做买卖不用再看官员的脸色,官员们内心的优越感消失殆尽且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当地官员也和洋人叫着劲;

3,从当地商人和民众角度看,一口通商变五口通商,看似只是数量的增加,实则在地域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本地茶商想做茶叶外贸生意需要从江浙进入茶叶,然后再卖给洋人,其中需要雇佣劳力搬运,普通民众也可以得到收入养家糊口,但战后洋人想要买茶叶不用再通过广州茶商,直接去上海、宁波即可,方便快捷、省钱省力,因此当地商人和民众与洋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因此,不论是从民族气节出发,还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仇外心理在广州当地越来越高涨,直接的表现就是杀戮,不时地会有洋人的尸体在荒郊野外发现,当地官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失了民心,而洋人却不满意,政治经济利益虽然得到了保证,但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那还了得。如此,才会有后续的英、法两国想要修改条约的部分内容,以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