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8:51:12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湖体呈近似英文字母“u”形,从地图上看酷似一把用餐的勺子,镶嵌在两湖平原上。经过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洞庭湖现已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湖之间通过河网湖沼和洪道连接。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长江荆江河段通过松滋、虎渡、藕池河三口向南分流入洞庭湖,再由城陵矶湖口汇入长江,是吞吐长江的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自20世纪40年代初即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西洞庭湖原指赤山以西的若干小湖泊,现今只存目平湖和七里湖。
现今洞庭湖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省志相关文件中量算各湖的面积2691.2平方公里,容积237.1亿立方米(最新数据无法查询,大差不差)。
东洞庭湖:湖口以城陵矶(七里山)为界,在磊石山与南洞庭湖分界,藕池河以华容县今幸福乡丁字堤为界。
南洞庭湖:湘水上以斗米嘴为界,下以磊石山与东洞庭湖分界。资水以杨柳潭为界,甘溪港以保民垸出口为界。沅水以小河嘴水文站为界。以南嘴水文站与目平湖为界。
目平湖:澧水以四分局、三角堤为界,下抵南嘴水文站。沅水以坡头、新堤拐为界,下抵小河嘴水文站与南洞庭湖分界。
七里湖:澧水上至小渡口,下至石龟山。
目平湖位于沅、澧水尾闾和松滋河、虎渡河合流的末端,东临赤山,北抵南县,南靠汉寿,西邻西湖垸。明清时期的范围包括蠡湖、天心湖、太白湖等零星湖泊,现存的湖面为1926~1933年相继溃废的大连、得意、竣喜、马横等十多个障垸扩展而成,现有湖泊面积350平方公里。目平湖北面有松滋、虎渡、澧水三水注入,南面有沅水自西注入,经过调蓄后北往南嘴、南往小河嘴,注入南洞庭湖。
七里湖位于津市以下,嘉山和石龟山之间,现有湖泊面积93.9平方公里。原有的七里湖在陈迹坪以下是大京保赋垸的内湖,1948、1949年大京保赋垸两次溃决。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决定停修,废田为湖。由于松滋河来水量大、泥沙多,又经常与澧水顶托,因而淤积速度很快。
南洞庭湖系指赤山与磊石山之间的诸湖泊,介于东、西洞庭湖之间。承西启东、上吞下吐,是西、东两湖的过渡段,是较为典型的吞吐型过水性湖泊。现今的南洞庭湖由东南湖、万子湖、横岭湖、朗山湖、神湖、慈祥湖、团林湖、荷叶湖等大小湖泊组成,总面积920平方公里。
现今南洞庭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16公里。西接沅、澧二水及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大部分来水,南有资水自杨柳潭入汇,东有湘水和资水东支自芦林潭注入。七水汇流本区,调蓄后经磊石山注入东洞庭湖。
枯季洲土裸露,河汊纵陈,汛期则浩浩渺渺,水天一色。南洞庭湖历史上是一组丘陵、洼地,因长江水位抬升而成湖。加上近百年泥沙淤积的结果,除洪水洪道以外,湖泊内部已没有深水河槽,洪水期亦只漫滩而过,枯水期完全断流;加上水流紊乱,北涨南流,南涨北流。因此,它既是湖泊,又是洪道。
东洞庭湖位于湖区的东部,在华容县墨山铺、注滋口、大通湖大圈与磊石山之间。其西有藕池河主流东支注滋口河于团洲流水沟注入,南受西南洞庭湖来水和湘水汇入,东有汨罗江、新墙河两支流汇入。三口四水汇合东洞庭湖后,通过湖泊调蓄,再由岳阳东北七里山(城陵矶)注入长江。
东洞庭湖每年接纳南洞庭湖汇合四水、三口和汨罗江、新墙河过境水量达3126亿立方米(其中荆江过境水量1180亿立方米,占38%)。由于湖口下泄不畅,湖内淤积严重,平均每年新增洲土约3万亩。
东洞庭湖最为突出的是湖口问题。洞庭湖湖口位于岳阳至城陵矶河段,是洞庭湖四口、四水出流长江的咽喉。由于湖口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淤积严重。因泥沙淤积,苇柳随之增长,苇柳阻水又加速淤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湖口地区洲滩越淤越高,洪道愈来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