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国之空城计到底是成功吓退司马,还是司马放过诸葛?

空城计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登城墙弹琴,大开城门。司马懿从诸葛亮琴弦之音料敌必有伏兵而退之。

当然这是罗贯中老师《三国演义》里面这样写的,大家也知道,《三国演义》本是一部小说,所以里面故事多有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意。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诸葛亮根本没有空城计这一典范,这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让后世觉得好像就是一段历史。所以,后世之人对空城计这段故事才有众说纷纭的说法,因为没有史料记载,所以也有了后人更多的说法。

回到故事里面来,在谈论《三国演义》的空城计,那么到底是吓到司马?还是司马放过诸葛?


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种观点是大多数从小到大认可的观点,就是诸葛亮棋高一筹,吓退司马,下面就来分析下

先说空城计的计谋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料定司马懿不敢贸然前进,其实以此也是彰显诸葛亮的才智高于司马懿。那有人肯定会说,为何要去彰显诸葛亮呢,其实罗贯中老师写这部《三国演义》就是把自己融入到蜀汉中去的,所以蜀汉的人物自身也就多了主角光环,你可以细细回想一下这本书。所以,贴合真实的《三国演义》剧情来讲,这个观点可信度更高。

那么,接下来,我们讨论下第二个观点,司马懿有意放走诸葛亮。

那么,先了解下故事背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其实就魏蜀打得更厉害一些。那么吴国为何不趁虚攻打魏国呢?其实认真了解下吴国的实力和朝堂局势就会知道,吴国只能自保不求进取,当时魏国独大,吴国横跨江东江南,战线很长,不管从荆州出兵还是合肥出兵都会腹背受敌,兵力无法支撑吴国两面作战,而魏国可以。而且吴国朝堂派系林立,孙权死后,根本达不到统一的思想。所以,后期,蜀国灭亡,吴国短存数年变亡国的根本原因。

了解了故事背景,是不是第二个答案就迎刃而解呢?没错,蜀国诸葛亮一旦出局,魏国几乎就没有了对手,一旦没有了对手,司马懿家族那时候脚步并不稳,一旦没有了用武之地,当时魏国皇帝曹睿必定诛之,司马懿明白,当时的局势有诸葛亮才有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宁做假象被骗,也要放走诸葛亮,达到自保。其实这个观点怎么出现的,大概因为是电视剧《新三国》的播出,因为这部电视剧和老版有些出入,就比如这个观点也是《新三国》里面演出来的,因为这本不是史实,电视剧也可以修改的。所以,到后来有些人就认可了这个观点,而忽略了罗贯中老师写《三国演义》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