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稊稗不读dì bēi,那正确读什么?



稊稗 读音 tí bài
释义:一种形似谷的草。


《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 问於 庄子 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 曰:‘在稊稗。’”


这段是东郭子向庄子提出了关于“道”的问题,庄子的回答“在稊稗”字面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在这里,“稊稗”指的是一种普通的田间杂草,庄子通过这个回答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家哲学观点:道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宏大的事物中,也存在于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如稊稗这样的杂草之中。


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认识生命的真谛。无论是在一草一木还是一呼一吸之间,都能感受到宇宙的和谐与统一。因为,真正的智慧和悟性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或事物,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被发现和领悟。



《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肌骨)与粗俗不同,那么他就像稊稗一样,最终难以与真正的谷物相提并论。这句话在佛教经文中用来比喻那些虽有其形但缺乏实质的人或事物。


“刍荛”(chú ráo)指的是割草,这里比喻为平凡或粗俗。

“稊稗”(tí bài)是一种杂草,这里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有用但实际上无价值或难以成就的事物。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三.谷部.稗》:五谷不熟,不如稊稗。稊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乌禾也。意思是,如果五谷(指主要的五种谷物)不成熟或没有价值,那它们甚至不如稊稗有用。稊的特征是苗像稗,穗像粟,带有紫色的毛,是一种被称为乌禾的植物。


这段描述强调了稊作为一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即使五谷不成熟,稊稗也有其用途,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万物皆有其用的观念。




稊字的发音标注为:《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正韵》杜兮切,

音题。




“稊”字读 tí由部首“禾”和“弟”字组成,左右结构,笔画为12,属于形声字。从禾弟声,禾表意,表示长在稻田中的杂草;稊字本义指的是一种子实像糜子的草,也用来形容杨柳新长出的嫩芽


在《易经·大过卦》中,“枯杨生稊”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稊”指的是杨树新生的枝叶。



稗字的发音标注为:《广韵》《集韵》《韵会》傍卦切,



稗字字形演变如图:



“稗”字读bài,由部首“禾”和“卑”字组成,左右结构,笔画为13,从禾卑声,形声字。从禾,禾表意,篆书形态像一棵穗儿垂着的稻子,表示稗是长在稻田中的杂草;卑(bēi)表声,卑有贱义,表示稗虽形似稻却是比稻低贱的杂草。本义是稻田里的一种杂草,也叫稗草。即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在《说文》中,“稗”被解释为“禾别也”,意指它与稻子相似但属于不同的植物。


此外,“稗”字也引申为形容微小、琐碎的事物,如“稗官野史”指的是记载轶闻琐事的书籍。

相关文章